原标题: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深化产教融合 开拓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资料图片)
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作为全国首批国办中职学校、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十三五”以来,大力实施产教融合,不断开辟国际化校企合作新路径,拓展师生国际视野,形成国际化校企合作“万州模式”,辐射引领大批中职学校走向国际合作之路。
深化校企合作 开启职教国际化道路
2016年,学校成为施耐德电气“碧播”职业教育计划项目学校,建成智能照明和智能电气实训室;联合政府、企业组成产教联盟,共同开展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资源、培训师资、共建实训基地等活动,推动专业发展。学校成为施耐德“碧播”职业教育计划项目西南地区中心学校,双方合作的“电气能效管理人才培养项目”被评为第二批“中法工业合作示范项目”。
为落实“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职业教育服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战略,培养高端绿色智造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自动化类绿色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联合建成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和绿色智造人才培养和创新中心,配套建成光伏发电设备,每年可持续为校园提供清洁电力约450kwh。实施绿色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培养,累计实施自动化产线技术改良和设计18项。2022年,电气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成功入选国家产教融合专业合作项目建设试点专业;双方合作成果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成为渝东北绿色智能示范校。
2022年,学校成功申报中德先进职业教育项目,建设集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教学、培训、鉴定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库区汽车后市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国际合作 共育复合型人才
学校组建政、校、企产教联盟,先后组织教师近150人对施耐德电气23家供应链工厂、市内外100余所同类专业职业院校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调研考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培养从事绿色智造生产现场、工程现场及工程维护领域的设备安装与使用、维护与检修、工艺控制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全产业链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学校引入施耐德电气绿色制造生态架构(EcoStruxure),按照欧洲工业4.0标准,打造集教学、展示、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教学中心,实现绿色工厂运营场景沉浸式教学。
对接国际先进水平的施耐德“智能制造集成”生产方式,实施“产学研训创”融合人才培养。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体系,该专业在校生由不足100人增加到1200人,校企联合实施新型学徒制和绿色技师班订单培养300人;拓展对接产业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嵌入8门“碧播”能效管理课程,开发18门技改项目工作手册;搭建“双导师”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共建市区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3个;构建“研训创”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培育自动化类专业“卓越”人才200人,为企业实施技改项目18项,产线效益增加43.6%。
校企共同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开发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等核心课课程标准32门,18门实训指导手册,36个模块考核标准等系列标准化文件。对接国际化先进“岗证”标准,引入第三方参与的多元教学质量评价,借助“学分银行”平台,实施多维度智慧化评价,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绿色”底线思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育训成果丰硕 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新路
近3年,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在技能大赛获得市级以上奖42项,机械汽修专业获得全国巴哈赛车爬坡赛第二名及其他市级以上奖项20余项。
成功立项市区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6个、市级中职名师工作室1个;培育“长江学者”1人,重庆英才1人;立项市级以上规划课题5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8项。
建立太阳能发电及绿色智慧能效管理体系,年发电量近50万度,占全校全年用电的40%。作为赋能校园,在用电紧张的7、8两月为三峡电网送电近10万度。学校成为绿色职教服务区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汽修专业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策略。
校企共同培养绿色智造等领域学生共3568人,共同培育学徒制学生1002人,培训企业职工、新型农民约1200人,探索出了一条集群教育、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新路。
(作者:秦小滨)(秦小滨)